加勒多尼亞氏族(Clans of Caledonia) 九大氏族能力與歷史背景全解析

前言

《Clans of Caledonia》以 19 世紀初的蘇格蘭為背景,那是一個正值工業化與全球化浪潮襲來的轉型時代。蘇格蘭各地的氏族不僅是家族血緣的象徵,更深刻影響了當地的經濟、文化與政治發展。本文彙整了遊戲中九個氏族——包括羅伯森、斯圖亞特、坎貝爾、麥克唐納等——在蘇格蘭歷史上的真實淵源與文化傳承。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讀者將更能體會每個氏族在遊戲中所代表的精神與策略特色,並進一步理解他們在歷史長河中的足跡與貢獻。無論是桌遊愛好者還是歷史愛好者,這都是一場融合策略與傳承的時光之旅。

目錄

Clan Robertson(羅伯森氏族)

Clan Stewart(斯圖亞特家族)

Clan Fergusson(弗格森家族)

Clan Cunningham(坎寧安氏族)

Clan MacEwenKickstater解鎖的板塊,說明書無該氏族翻譯,暫譯「麥克伊文氏族」)

Clan Campbell(坎貝爾氏族)

Clan MacDonald(麥克唐納氏族)

Clan MacKenzie(麥肯基氏族)

Clan Buchanan(布坎南氏族)

Clan Robertson(羅伯森氏族)



起源與名稱由來

Clan Robertson,又名 Clan Donnachaidh(意即「鄧納希的子孫」),是蘇格蘭高地中歷史悠久且獨立性強的一個氏族。氏族名稱「Robertson」來自14世紀的領袖 Robert Riabhach Duncanson(羅伯特·鄧肯森),而原始氏族名稱「Donnachaidh」則可追溯至他們傳說中的創始人 Donnchadh Reamhar,一位在11世紀支援馬爾科姆三世(Malcolm III)擊敗麥克白(Macbeth)的領袖。

地理與氏族領地

羅伯森氏族的傳統領地位於蘇格蘭高地的佩斯郡(Perthshire),特別集中在蘇格蘭中心地帶的 Atholl 地區。他們的氏族堡壘曾是 Dunalastair(杜納拉斯特),位於 Loch Rannoch(拉諾赫湖)附近,這片地區至今仍保有許多與 Robertson 家族相關的遺跡與文化地標。

歷史事蹟與角色

Clan Robertson 是少數在蘇格蘭歷史上以完整血統延續至今的氏族之一。14世紀時,他們因懲治參與謀殺蘇格蘭國王 James I(詹姆士一世)的凶手而獲得王室的獎賞,並因此被正式承認為 Clan Robertson。在接下來的世代中,他們一直是蘇格蘭高地的忠誠擁王派,特別是在16與17世紀的多場高地內戰與部族衝突中展現忠誠。

在 1715 與 1745 年的詹姆士黨起義(Jacobite Risings)中,羅伯森氏族再次展現其忠誠。他們的成員積極支持「年輕僭王」查理王子(Bonnie Prince Charlie),並在包括 Prestonpans 與 Culloden 的戰役中參與戰鬥。雖然1746年 Culloden 敗北導致許多高地氏族被摧毀,但羅伯森家族仍保持其地位,並未如其他氏族那般完全失去領地。

氏族標誌與座右銘

羅伯森氏族的標誌動物是公鬃狼,象徵力量與高地生存能力。他們的氏族格言是「Virtutis gloria merces」(勇德的光榮即為報償),這句話彰顯其傳統高尚與忠誠的精神。氏族的植物徽記是高山花(bracken),而其氏族標幟(crests)中通常可見象徵英勇的右臂持劍圖像。

當代意義與族群後裔

如今,Clan Robertson 的後裔廣佈全球,尤其是在加拿大、美國、澳洲等地,許多成員透過國際的 Robertson Clan Donnachaidh Society 保持聯繫並推廣蘇格蘭文化。Donnachaidh Museum(鄧納希博物館)位於 Pitlochry 附近,是家族歷史的保存與展覽地,收藏了大量有關氏族歷史與蘇格蘭高地文化的珍貴文物。

Clan Stewart(斯圖亞特氏族)



起源與王室血統

Clan Stewart 是蘇格蘭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氏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布列塔尼(Brittany)與諾曼地(Normandy)地區的一位貴族家族。此家族最初的祖先名為Fleance,是蘇格蘭王馬克白(Macbeth)時代一位虛構傳說中的人物,但實際歷史記載中,Stewart 家族的祖先是Walter fitz Alan,一位12世紀來到蘇格蘭的安茹-諾曼人。他於大衛一世(David I)統治期間被任命為「High Steward of Scotland」(蘇格蘭大司膳),負責王室財政與管理事務。此職位後來演變為家族名稱「Stewart」,並逐步形成一個強大的蘇格蘭氏族體系。

王室與王朝崛起

Stewart 家族在13世紀與14世紀間逐漸鞏固其地位,並於1371年由 Robert II 成為蘇格蘭國王,正式開啟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這個王朝從14世紀統治蘇格蘭,後來更在1603年詹姆士六世(James VI)繼位為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後,成為統一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的王族,建立「斯圖亞特聯合王國」。

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長達三個世紀,其間出現多位關鍵人物,包括查理一世(Charles I)與查理二世(Charles II),也涉及英國內戰、共和時期與王政復辟(Restoration)。直到1688年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後,詹姆士二世被罷黜,斯圖亞特王朝正式失去王位,但仍有後裔流亡海外,稱為「詹姆士黨王位繼承人」(Jacobite claimants)。

地理與分支

雖然 Stewart 家族起初與中低地區(Lowlands)有較深連結,但其後裔也在高地建立多個分支,例如 Appin 的 Stewart of Appin(阿平支族),與 Atholl、Bute、Lorne 等地的支脈。其中 Stewart of Appin 是蘇格蘭高地重要的詹姆士黨支持者,特別在1745年詹姆士黨起義中表現英勇。

Stewart 氏族沒有單一固定的領地,但分支極多,各地均有Stewart後裔,甚至許多與其他氏族聯姻的家族也保留Stewart血統。

軍事與歷史角色

Stewart 家族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涵蓋英蘇歷史的重要事件。許多斯圖亞特王族與其支持者參與了如波伊恩河之役(Battle of the Boyne)、克倫登戰役(Battle of Culloden)等著名戰役。在1745年查理王子(Bonnie Prince Charlie)領導的詹姆士黨起義中,Stewart of Appin 一支表現尤為突出,他們的軍隊參與了 Prestonpans 與 Falkirk 的勝利,以及最後 Culloden 的慘敗。

氏族象徵與格言

Stewart 家族的氏族格言包括「Virescit vulnere virtus」(美德在創傷中茁壯),象徵王室與忠誠精神。Stewart of Appin 的徽記為一隻銀色獅子,站立於皇冠之上,極具皇室氣勢。氏族徽章與家族格紋在現今蘇格蘭文化與紀念活動中仍被廣泛使用。

當代影響與文化遺產

即使斯圖亞特王朝早已不復存在,但其文化與歷史地位仍極具象徵性。「Stewart」與「Stuart」在今日英語世界仍是常見姓氏,其後代遍佈英聯邦各地。現今蘇格蘭的許多古堡與文化活動,例如 Stirling Castle 與 Holyrood Palace,都與斯圖亞特家族密切相關。

此外,詹姆士黨與其浪漫主義精神亦啟發眾多文學與藝術作品,例如華特·史考特的《威佛利》(Waverley)系列、以及無數紀念「Bonnie Prince Charlie」的詩歌與音樂,皆呈現出 Stewart 家族在蘇格蘭歷史中的不朽地位。

Clan Fergusson(弗格森氏族)



氏族起源與名稱含義

Clan Fergusson 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蘇格蘭氏族,其名稱源自蓋爾語「MacFhearghuis」,意為「Fergus 的兒子」。Fergus 這個名字本身意指「男子氣概的力量」(man of force 或 man of strength),而這樣的名字在早期蓋爾文化中極具英雄色彩。

Fergusson 氏族的記載可追溯至12世紀甚至更早,傳說中與達爾里亞達王國(Dalriada)或皮克特人(Picts)有連結,甚至可能是蘇格蘭古王 Fergus Mór 的後裔。不過,歷史學者多認為 Fergusson 是一個多起源氏族,分布於蘇格蘭多個地區,包括 Ayrshire、Perthshire、Dumfriesshire 和 Argyll,這也導致其家族歷史與地理背景較其他單一領地氏族更為複雜。

分支與地理分布

Fergusson 氏族有三大主要支系,分別為:

  1. Fergussons of Kilkerran(基爾凱倫支系)
    位於 Ayrshire 的 Carrick 地區,是目前被廣泛承認的氏族首領支系。他們的領地靠近蘇格蘭西南沿岸,是氏族中地位最顯赫的一支。

  2. Fergussons of Pitfour(皮特福支系)
    位於阿伯丁郡(Aberdeenshire),這支家族以18世紀的名法官 James Fergusson, Lord Pitfour 為代表,其後代亦在蘇格蘭法律界與軍界有重要影響。

  3. Fergussons of Dunfallandy(鄧法蘭迪支系)
    位於中蘇格蘭的 Perthshire,也是另一支早期出現並活躍於高地地區的分支。

這種多中心的分布使 Fergusson 在蘇格蘭南部與中部均有影響力,並跨越了高地與低地的文化界線。

歷史角色與軍事參與

在中世紀,Fergusson 家族的各支系多為當地封建貴族或地方領主,在各自區域內建立穩固的地位。Ayrshire 的 Fergussons 為當地的地主與守衛者,在15至17世紀期間曾多次與鄰近家族如 Kennedy 或 Craufurd 發生領地爭議與武力衝突。

到了18世紀,Kilkerran 支系的成員 Sir James Fergusson 於1832年被冊封為準男爵,其後代逐漸成為現代蘇格蘭政界與法界的代表人物。Sir Charles Fergusson 更於1924年出任紐西蘭總督,象徵家族進一步邁入大英帝國的政治核心。

在軍事上,Fergusson 家族的成員曾參與多次重大衝突,包括英國內戰、拿破崙戰爭與克里米亞戰爭。特別是 Dunfallandy 支系於1745年的詹姆士黨起義中,支持查理王子並參與 Culloden 戰役,顯示其高地文化的忠誠性格。

家族格言與象徵

Fergusson 氏族的格言為:「Dulcius ex asperis」(艱辛之中得甘甜),表達他們堅韌面對困境、從逆境中尋求榮光的精神。

他們的氏族徽章常描繪一隻銀色蜂鳥或獅鷲,象徵警覺與力量。家族紋章中的植物象徵則是杜松(juniper),一種象徵堅韌與清潔的灌木,常見於蘇格蘭高地。

他們的格紋(Tartan)亦廣泛使用於現代的蘇格蘭慶典中,Fergusson Tartan 以綠藍色為主,穿插深紅與黑線,展現穩重而鮮明的傳統感。

當代傳承與全球族裔

現今的 Fergusson 氏族由 Kilkerran 支系的後代繼任族長,並透過 Clan Fergusson Society 保持國際聯繫。其成員遍佈美國、加拿大、澳洲、南非與紐西蘭,是蘇格蘭氏族中現代組織化程度頗高的一支。

Kilkeran House 仍為家族祖宅所在,並對部分遊客開放參觀。Dunfallandy Stone——一塊保存自皮克特時代的雕刻石,至今仍矗立於 Perthshire 地區,是 Fergusson 家族古老歷史的實體見證。


Clan Cunningham(坎寧安氏族)


起源與名稱

Clan Cunningham 是一個源於蘇格蘭低地(Lowlands)的古老諾曼-蓋爾混血氏族,主要領地位於蘇格蘭西部的艾爾郡(Ayrshire)與倫弗魯郡(Renfrewshire)。「Cunningham」一名可能來自蓋爾語 Cuinneag(意為牛奶桶)與 ham(意為村落)組合而成,象徵該地早期與乳製品與農牧生活的連結;另一種說法認為其意為「勇士的家」。

坎寧安家族的歷史可追溯至12世紀,當時一名叫做 Warnebald 的諾曼人獲得了坎寧安地區的大部分土地,其後代逐漸成為該地區的主要貴族與領主,氏族因而得名。

地理與主堡

坎寧安氏族的根據地在於艾爾郡北部的 Cunninghame 地區,特別是 Kilmaurs(基爾莫爾斯)與 Finlaystone(芬萊斯頓)兩個重要據點。

  • Kilmaurs Castle 是早期的氏族主堡,直到14世紀才逐漸轉移至芬萊斯頓。

  • Finlaystone House 位於克萊德河(River Clyde)沿岸,為坎寧安家族最長久的祖宅,今日仍由其後裔擁有。

政治與權勢的崛起

Cunningham 家族在13與14世紀逐步擴張勢力,並在1346年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David II)確認其土地權時達到一個高峰。至15世紀中期,坎寧安氏族獲封為 Kilmaurs 伯爵,後來升任 Glencairn 伯爵(Earl of Glencairn),正式進入蘇格蘭貴族的上層社會。

Glencairn 家族於蘇格蘭宗教改革(16世紀)中扮演關鍵角色,第4代 Glencairn 伯爵是一位著名的加爾文教派擁護者,與約翰·諾克斯(John Knox)關係密切。該家族對天主教政權的抵制,使其成為新教王室的重要盟友。

與蒙哥馬利氏族的世仇

坎寧安家族與鄰近的蒙哥馬利氏族(Clan Montgomery)之間的仇恨是蘇格蘭最著名的氏族紛爭之一,爭奪焦點集中在「Bailliary of Cunninghame」地區的司法與行政控制權。

從15世紀末至16世紀,兩氏族的衝突多次演變為流血事件。最著名的一次是1586年 Glencairn 伯爵之子在該年殺害了 Montgomery 伯爵,導致雙方全面開戰。直至國王詹姆士六世介入並強制調解後,該仇怨才逐漸化解。

這段長達百年的對抗不僅深刻影響艾爾郡地區,也象徵蘇格蘭低地貴族在封建時期權力競逐的典型樣貌。

文藝與軍事的參與

坎寧安家族成員在蘇格蘭文學與政治史上皆有重要貢獻。第10代 Glencairn 伯爵是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贊助者,並曾任蘇格蘭國務大臣。該家族也參與了三國戰爭與英國內戰,普遍站在王權或新教陣營。

在18世紀詹姆士黨起義中,Cunningham 家族多數保持中立或支持漢諾威王朝,反映低地貴族與高地氏族在政治立場上的分歧。

氏族格言與象徵

Cunningham 氏族的格言是:「Over fork over」(叉之上再叉),與其紋章徽號「一支金叉刺穿鳳凰」對應,象徵再生與重生的力量。這支叉稱作「shakefork」,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坎寧安家族象徵,出現在家族旗幟、建築與紋章中。

Cunningham 的家族格紋(Tartan)為淺藍與墨綠相間,風格典雅清淡,與其低地貴族形象相符。

當代狀況與國際傳承

現今 Clan Cunningham International 為全球坎寧安氏族後裔的主要聯繫組織,總部設於美國,積極推動與蘇格蘭歷史的連結。Finlaystone House 現為開放景點之一,其花園與歷史展覽深受遊客喜愛。

美國與加拿大的許多 Cunningham 後裔仍保有家族傳統與名字,有些甚至在政治與軍事上延續其祖先的影響力。氏族亦定期舉辦國際聚會,加強族群認同。


Clan MacEwen(麥克伊文氏族



神秘的起源與歷史碎片

Clan MacEwen(或拼作 MacEwan、McEwen、MacEuan)是蘇格蘭歷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高地氏族之一。相較於其他名門望族,MacEwen 的歷史記錄支離破碎,長期未被官方承認為活躍氏族。直到21世紀初,透過家族研究與基因族譜復興行動,MacEwen 才逐漸重獲歷史正名,並於2020年正式被蘇格蘭 Lyon Court(徽章與氏族審核機構)認可,重立族長。

MacEwen 氏族的名字來自蓋爾語 Mac Eòghainn,意為「Eòghann(歐恩,或譯作尤恩)之子」。Eòghann 是蘇格蘭與愛爾蘭常見的男性名,在古代意指「貴族」、「年輕的戰士」或「命運之子」。這顯示 MacEwen 最初可能為某位重要家族族長的後代分支,後來發展為獨立氏族。

地理分布與早期據點

MacEwen 的歷史據點主要在蘇格蘭西岸阿蓋爾地區(Argyll),尤其是洛希爾湖(Loch Fyne)周邊。據信,氏族的早期中心為 Otter Castle,坐落在阿蓋爾半島西南部,遙望大西洋。這座城堡曾是 MacEwen 氏族領主的居所,直到15世紀中葉。

不過,由於15世紀後氏族失勢,其領地逐步為鄰近強族如 Clan Campbell(坎貝爾家族)吸納。Otter Castle 亦於1493年被迫交由坎貝爾氏族掌控,象徵 MacEwen 從此陷入數百年的「無族長」時代(armigerous clan)。

中古時期的地位與衰退

在14與15世紀間,MacEwen 雖不如 Campbell、MacDonald 等家族強盛,卻於洛希爾與凱爾斯地區(Cowal & Knapdale)維持穩定勢力。據文獻記載,1450年左右的族長名為 Swene MacEwen,他在當地享有相當的司法與領主權力。但在其過世後,氏族缺乏繼任與王室支援,致使權力被合併或併吞。

歷史學者普遍認為,MacEwen 氏族於此後成為其他家族的附庸或合併對象,如 Campbell、MacDougall、Lamont 或 MacLachlan。也有部分 MacEwen 後代融入 Clan Cameron 或 Clan MacNeil,因此這個氏族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多種形式潛存於其他勢力之下。

現代復興與族長恢復

在長達五個世紀的「未正式承認」狀態後,MacEwen 氏族於近年來透過家譜研究與 DNA 調查重新建立家族聯繫。特別是 MacEwen 家譜協會(MacEwen Society)成立後,透過橫跨歐洲與北美的資料整合,證實氏族血統持續流傳。

2020年,Michael MacEwen of Otter 被蘇格蘭 Lyon Court 正式承認為合法族長,代表 MacEwen 氏族重新取得正式氏族地位,結束歷史上罕見的「無主」局面,並且重新擁有紋章、氏族徽記與格紋。

氏族象徵與格言

MacEwen 氏族的徽記為一顆橡樹,象徵堅毅與古老根基,其氏族格言為:

Reviresco —— 「我將再次茁壯」或「我復興」

這句話極具象徵意義,既反映其族人在歷史長河中的沉寂,也象徵當代族人努力尋根、重建文化的願景。MacEwen 的格紋設計於20世紀初由家譜研究者提出,色調以藍綠為主,展現阿蓋爾沿海的自然風貌。

當代族群與文化活動

今日 MacEwen 家族的後裔分布於蘇格蘭、美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許多族人為軍人、教育家、醫師、律師與學者,其中不乏對家族歷史有深入研究的後代。

MacEwen Society 致力於收集全球家族故事與資料,並舉辦年度聚會(gathering),邀請族人回到 Argyll 地區參訪 Otter Castle 遺址與氏族祖地。該遺址現為廢墟,但在族人心中仍為象徵重建榮光的聖地。

Clan Campbell(坎貝爾氏族)


起源與名稱來源

Clan Campbell 是蘇格蘭歷史上最強大、最具政治手腕與爭議性的高地氏族之一。其名稱來自蓋爾語 Caimbeul,意為「歪嘴」或「彎口」,據傳是一位早期祖先的特徵,這個外號最終演變為家族名。雖然該稱號看似不雅,卻成為蘇格蘭史上響亮的權勢象徵。

Campbell 氏族的起源可追溯至13世紀,根據歷史與傳說的交會敘述,他們是愛爾蘭王族 O’Duibhne 家族的後裔,在12世紀後期定居於蘇格蘭西部的阿蓋爾(Argyll),逐步發展為強大氏族。

領地與家族根據地

坎貝爾家族的領地最初集中於阿蓋爾郡(Argyll),其後逐步擴張到洛蒙德湖(Loch Lomond)、倫諾克湖(Loch Rannoch)乃至英格蘭邊境。他們的核心據點包括:

  • Inveraray Castle(因弗拉雷城堡):位於洛奇芬湖(Loch Fyne)畔,是坎貝爾公爵(Duke of Argyll)的主堡。此地至今仍為現任族長 Argyll 公爵的居所與象徵。

  • Castle Campbell(坎貝爾堡):位於克拉克曼南郡(Clackmannanshire),俯瞰 Dollar Glen,是15世紀坎貝爾氏族勢力向東拓展的標誌。

Campbell 是最早從高地向低地發展的氏族之一,並善於與蘇格蘭王室建立密切關係,從而獲取土地、頭銜與軍事授權。

權力與政治影響力

從14世紀開始,Campbell 家族逐漸成為蘇格蘭國王的主要支持者。特別是在布魯斯王朝(Robert the Bruce)時期,他們在對抗英軍的戰爭中扮演關鍵角色,並藉此取得阿蓋爾地區的封地。之後更在詹姆士一世時期獲得「阿蓋爾伯爵」(Earl of Argyll)稱號,後於18世紀上升為「阿蓋爾公爵」(Duke of Argyll)。

在16與17世紀,坎貝爾家族是蘇格蘭長老宗與議會主義的堅定支持者,與信奉天主教的詹姆士黨高地氏族如 MacDonald 家族形成強烈對立。他們於英國內戰中站在克倫威爾與蘇格蘭議會一方,並在清教徒時期掌握極大實權。

宗教與內戰

在17世紀的三國戰爭(Wars of the Three Kingdoms)與光榮革命期間,坎貝爾氏族站在新教與議會一邊,對抗王室主義者與天主教徒。這使他們獲得倫敦與愛丁堡政權的廣泛支持,但也因此與其他高地氏族、尤其是詹姆士黨支持者如 MacDonald、MacLean、Cameron 建下深仇。

格倫科慘案(Massacre of Glencoe)

坎貝爾家族歷史上最具爭議的一頁,無疑是1692年的「格倫科慘案」。在此事件中,由 Captain Robert Campbell 領軍的英軍部隊以效忠英王為由,突襲格倫科(Glencoe)谷地的 MacDonald 家族成員,造成包括婦孺在內數十人死亡。

雖然該行動有官方命令,但 Campbell 家族因此在蘇格蘭歷史中蒙上陰影,至今仍為許多蘇格蘭人譴責與悼念的歷史悲劇。

氏族格言與象徵

Campbell 氏族的格言為:

Ne Obliviscaris」(請勿遺忘)

象徵家族記憶與忠誠,也可視為一種歷史警語。氏族標誌為一隻野山貓或手握十字劍,展現堅毅與王室忠誠。其植物標記為石楠花(Bog Myrtle)。

Campbell 的格紋種類繁多,因其支系眾多,包括 Argyll、Breadalbane、Cawdor、Loudoun 等。其最常見格紋為墨綠、海軍藍與黑交織而成的嚴肅格調,與家族的政治與軍事氣質呼應。

當代傳承與國際影響

今日,Campbell 家族在全球仍為最廣泛的蘇格蘭後裔之一,擁有多個活躍的氏族協會與基金會。現任第13代阿蓋爾公爵(Duke of Argyll)居住於 Inveraray Castle,積極參與氏族活動與文化推廣。

世界各地的 Campbells 於美國、加拿大、紐西蘭與澳洲都有龐大族群,並定期於蘇格蘭與國際舉行「氏族大會」(Clan Gathering),象徵這個家族從歷史爭議中重新凝聚,展現文化傳承的韌性。


Clan MacDonald(麥克唐納氏族)




起源與「島嶼之王」的傳承

Clan MacDonald(又作 Macdonald、McDonald)是蘇格蘭歷史上最大、最具傳奇色彩的高地氏族之一,其族人自稱為「Lords of the Isles」(群島之王),曾在中世紀擁有橫跨內外赫布里底群島(Hebrides)與阿蓋爾沿海的半獨立王國,堪稱高地最具權勢的氏族。

MacDonald 的名稱來自蓋爾語 Mac Dòmhnaill,意為「Dòmhnall(唐納)之子」。這位 Dòmhnall 可追溯至家族傳說中的祖先 Somerled,一位12世紀的蓋爾-挪威人統治者,被視為 MacDonald 家族與其他海島氏族(如 MacDougall、MacAlister)的共同祖先。

蘇默雷德(Somerled)與早期王國

Somerled 約於1150年代統一阿蓋爾與赫布里底群島,擊退挪威的勢力,建立一個半獨立的「海島王國」。他的後代建立起 Clan Donald 的核心,而其中最著名的分支——MacDonalds of Islay(艾雷島的麥克唐納氏族)更於14至15世紀發展成實質的「群島領主國」。

在這段時期,MacDonald 氏族擁有獨立艦隊、行使司法與徵稅權,甚至與挪威與英格蘭簽署外交條約,實際上與蘇格蘭國王並列而非臣屬。這使他們與蘇格蘭王室長期處於緊張對峙關係。

「群島領主」的興衰

MacDonald 家族的巔峰由 John of Islay(艾雷的約翰) 在14世紀達成,他被正式封為 Lord of the Isles,權力涵蓋蘇格蘭西岸的島嶼與內陸。這段時期的文化融合了蓋爾、北歐與凱爾特元素,是蘇格蘭海島文明最繁盛的時代。

然而,其後代日益與蘇格蘭王權衝突,最終在1493年,最後一任領主 John MacDonald of Islay 因叛亂被詹姆士四世剝奪封地與權力,群島領主的時代宣告終結,MacDonald 家族也被迫分裂成數個支系,各自為政。

主要分支與地理分布

MacDonald 氏族廣泛分布於蘇格蘭西部與島嶼,重要支系包括:

  • MacDonalds of Sleat(斯利特):位於斯凱島南部,為今日族長所屬支系。

  • MacDonalds of Clanranald(克蘭拉諾德):活躍於南烏斯特與阿蓋爾北部,詹姆士黨重要支持者。

  • MacDonells of Glengarry(格倫蓋里):高地支系,知名軍事家族。

  • MacDonalds of Keppoch(凱波克):多次參與詹姆士黨起義,忠誠著稱。

  • MacDonalds of Glencoe(格倫科):即格倫科慘案的受害家族。

這些分支各自擁有紋章、徽記與土地,雖歸屬同源,卻因歷史分裂而相對獨立。

詹姆士黨與蘇格蘭內戰

MacDonald 家族整體傾向王室與詹姆士黨,並在1715年與1745年兩次起義中扮演主力。他們以高地戰士(Highland Charge)聞名,勇猛無懼,屢次重創漢諾威軍隊。儘管最終敗北,但他們的忠誠與武勇成為蘇格蘭詩歌與傳說中歌頌的主題。

格倫科慘案(Massacre of Glencoe)

1692年,蘇格蘭政府要求所有高地氏族向新王威廉三世宣誓效忠,Glencoe 支系族長 MacIan 延遲服從,結果政府派遣由 Campbell 家族成員領導的部隊進駐格倫科,表面上以友軍名義留宿,卻在數日後突襲屠殺38名手無寸鐵的 MacDonald 村民,包括婦孺。此事成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譴責的政治陰謀,至今仍為高地人心中永難忘懷的創傷。

格言與象徵

MacDonald 家族的格言為:

Per Mare Per Terras」(征服陸海)

象徵他們曾為陸地與海洋之王,延續了 Somerled 建立的海權精神。其氏族標誌通常為一隻鷹或手持十字劍,象徵勇武與神聖使命。家族植物標記為越橘(Common Heath)。

其格紋(Tartan)有多種變體,最廣為人知的是 MacDonald of Clanranald 與 MacDonald of Glengarry 的紅底黑綠格,富有力量感與戰士氣息。

當代發展與文化地位

如今的 MacDonald 氏族擁有全球最多後裔之一,族長為 Godfrey MacDonald of MacDonald, 8th Lord MacDonald,住於 Skye 島的 Kinloch Lodge。Clan Donald Trust 負責管理氏族歷史地產與文化遺產,並設有 Clan Donald Centre(麥克唐納氏族中心),展示海島王國的輝煌遺產。

MacDonald 氏族象徵著高地的獨立、文化自信與歷史抗爭精神,是蘇格蘭身分的核心代表之一。從快餐品牌名字(McDonald's)到詩歌傳誦,他們的姓氏在今日世界上仍無處不在。

Clan MacKenzie(麥肯基氏族)

起源與名稱由來

Clan MacKenzie(蓋爾語:Clann Choinnich)是蘇格蘭高地北部最有權勢與軍事實力的氏族之一,其名字來自蓋爾語 Mac Coinneach,意即「Kenneth 的子孫」。Kenneth(Coinneach)這個名字意為「英俊」、「公平者」,但也有人將其解釋為「智者」。

MacKenzie 家族的早期歷史略帶神秘色彩,根據傳說,他們是蘇格蘭早期國王 Kenneth MacAlpin(肯尼斯·麥克阿爾平,統一蘇格蘭王國的君王)的後裔,實際上更可能起源於12世紀時一位名為 Coinneach 的地區貴族,建立勢力於 Ross 和 Cromarty 地區。

地理與主堡

MacKenzie 氏族的勢力範圍集中在蘇格蘭高地北部的 Ross-shire 地區,尤其是:

  • Kintail(金泰爾):是家族的發源地之一,位於今日的西高地小徑區域。

  • Eilean Donan Castle(艾蓮朵南城堡):此城堡風景壯麗,座落於三條海灣匯流處,是 MacKenzie 的早期主堡,也是蘇格蘭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之一。

  • Castle Leod(里歐城堡):位於 Strathpeffer,是 MacKenzie 家族後期的主堡,至今仍為其族長的居所。

MacKenzie 氏族在15至17世紀逐漸壯大,獲得大量土地與軍力,成為北高地的統治力量之一。

家族崛起與政治手腕

MacKenzie 家族的迅速崛起可歸功於其卓越的政治手腕與策略性婚姻聯盟。在15世紀,他們成功從原先強敵如 MacLeod、MacDonald 等氏族手中奪取領土,並穩固在 Ross 地區的控制權。

他們最成功的領袖之一是 Colin Cam MacKenzie,第11代族長,獲封為 Seaforth 伯爵(Earl of Seaforth),成為高地少見的世襲貴族。他擔任蘇格蘭議會成員、軍事統帥,並與英格蘭王室保持密切關係,透過聯姻與宗教立場操作,獲取大量財富與特權。

MacKenzie 家族在16至17世紀成為北高地的實質霸主,時常與鄰近氏族如 Ross、Munro、MacLeod 發生衝突,並建立起一個幾近王國規模的勢力網絡。

宗教與詹姆士黨關係

在17世紀宗教內戰期間,MacKenzie 氏族因部分成員為天主教徒,支持詹姆士黨(Jacobites)與王室派,但也有家族分支投靠新教與議會派,可見其內部政治的複雜性。

到了18世紀,Seaforth 伯爵在1715年與1745年的詹姆士黨起義中皆為關鍵領導者,導致其領地被王室沒收。後來,雖然家族透過效忠英王與軍功重獲部分地產,但不再回復至巔峰時期的權勢。

軍事力量與文化貢獻

MacKenzie 家族歷來培養大量戰士與軍官,建立私家軍隊,並在不列顛內戰與拿破崙戰爭中提供菁英兵源。著名的「78th Highlanders」(高地第78團)即由 Francis Humberston MacKenzie 在1793年建立,後來成為英國陸軍中的「Seaforth Highlanders」。

此外,MacKenzie 家族也活躍於文學、教育與民族學界,其成員如 George MacKenzie(「Scotland's Bluidy Advocate」)為17世紀蘇格蘭著名法官與法律學者;Alexander MacKenzie 則是18世紀探索加拿大西部的重要人物之一。

氏族格言與象徵

MacKenzie 家族的格言為:

Luceo Non Uro」——「我照耀而不焚燒」

象徵他們智慧與力量的結合,以光明與啟示為其精神象徵。

其氏族植物為石南花(Holly),徽章多為鹿頭或帶火炬之手臂。MacKenzie 的格紋為深綠、海軍藍與紅色交織的華麗圖案,極具代表性與美感。

當代發展與國際傳承

今日 MacKenzie 氏族擁有廣大後裔,分布於加拿大、美國、紐西蘭與澳洲等地。現任族長(Chief of Clan MacKenzie)為 John Ruaridh Grant MacKenzie, 5th Earl of Cromartie,居住於 Castle Leod,並積極參與文化活動與慈善事務。

The Clan MacKenzie Society 致力於保存家族歷史、維護文化資產與支持族裔後代的聯誼。Eilean Donan 與 Castle Leod 成為蘇格蘭旅遊與文化活動的熱門地標。

Clan Buchanan(布坎南氏族)


起源與名稱由來

Clan Buchanan 是一個來自蘇格蘭中部地區、與湖泊與詩歌密切相關的氏族,其名稱源自蘇格蘭蓋爾語 Mac a’ Chanonaich,意為「教士的兒子」或「祭司之子」。但更普遍接受的說法認為,Buchanan 這個名稱來自其氏族領地,即 Buth Chanain,意即「教士的家」。這個地名位於現今的斯特靈郡(Stirlingshire),接近羅夢湖(Loch Lomond)東岸,是 Buchanan 家族的發源地。

最早的 Buchanan 祖先被認為是 Anselan O’Kyan,一位來自愛爾蘭北部的貴族,據傳於11世紀抵達蘇格蘭協助馬爾科姆二世(Malcolm II)擊退入侵的丹麥人,並因戰功受封土地。隨著幾代發展,其後代取得 Loch Lomond 湖畔大片領地,最終以地名「Buchanan」為姓。

領地與主堡

Buchanan 家族的傳統根據地位於現今的 Balmaha 與 Drymen 附近,緊鄰羅夢湖東岸。這一地區風景秀麗,森林與湖泊環繞,對蘇格蘭文化詩意氛圍的形塑貢獻良多。

  • Buchanan Castle(布坎南城堡):雖非中世紀古堡,但為19世紀後期重建,曾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俘營,現今已部分廢棄。

早期的氏族主堡則為 Buchanan Auld House,至今已毀,僅存遺跡。

宗教與文化的連結

Buchanan 家族素有學術與教士背景,與其他高地氏族的軍事性格相比,Buchanan 更為文雅與學術導向。氏族中不乏神職人員、詩人與學者,家族一度與羅夢湖附近的修道院保持深厚連結。

這也導致 Buchanan 在政治上相對中庸,既未明顯支持詹姆士黨,也未強烈擁護英王,與高地其他氏族如 MacDonald、MacKenzie 形成鮮明對比。

軍事與歷史角色

雖非著名戰爭家族,但 Buchanan 家族仍參與數次重要戰役,尤其是在與英格蘭長期衝突中,曾出兵支持蘇格蘭國王如羅伯特一世(Robert the Bruce)與大衛二世(David II)。

在14世紀的蘇格蘭獨立戰爭中,Sir Alexander Buchanan 於1421年 Beaugé 戰役中擊殺英格蘭王太子 Thomas of Lancaster,雖為軍事壯舉,卻導致家族後來在 Verneuil 一役中被英軍報復性屠殺,使其軍事力量受重創。

家族於17世紀後期走向衰微,最終在1681年 Buchanan of Buchanan(族長直系)絕嗣,導致其領地逐步售出、分散。

家族衰落與轉變

由於 Buchanan 家族於17世紀末無合法繼承人,其核心地位隨之瓦解。其土地由 Graham 家族(後來的 Montrose 公爵)買下,並建立新宅邸與花園。

雖然失去實際領主地位,但 Buchanan 姓氏仍在蘇格蘭、英格蘭與海外廣泛流傳,並逐漸轉為一個文化意象——與湖區、詩歌、自然與學問密切相關。

詩人與文化影響

Buchanan 氏族出身的最著名人物莫過於 16 世紀人文學者 George Buchanan,他為瑪麗皇后(Mary, Queen of Scots)的家庭教師,也是詹姆士六世的啟蒙導師。George Buchanan 是當代拉丁文詩人、歷史學家與政治思想家,其作品深刻影響蘇格蘭啟蒙時代的哲學與法學發展。

此外,羅夢湖本身作為文學意象的發源地,也使得 Buchanan 與蘇格蘭自然詩意形象緊密相連。例如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與沃爾特·史考特(Walter Scott)皆曾以此地為背景創作詩篇與小說。

格言與象徵

Buchanan 家族的格言為:

Clarior hinc honos」(榮耀因此而更顯光明)

象徵其文學與道德傳統,強調榮譽勝於權勢。

其氏族植物為橡樹枝(oak)、象徵穩重與堅毅。格紋為明亮的綠、黃與紅交織而成,象徵自然與活力,風格獨特,在蘇格蘭氏族中辨識度極高。

現代復興與國際組織

2000年代後,經過族譜學家與家族基金會努力,Clan Buchanan 於2018年重獲正式承認族長,現任族長為 John Michael Baillie-Hamilton Buchanan of that Ilk。這位族長擁有 Buchanan 直系血統,並致力於家族文化的重建與保護。

The Clan Buchanan Society International 每年舉辦家族聚會,連結北美、紐澳與歐洲的 Buchanan 後裔。羅夢湖畔的遺址與相關文化資源,也成為氏族後代尋根與旅遊的重要據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大創造時代 (Age of Innovation) 規則摘要

四國自由行攻略|高知×香川×山口縣非自駕交通攻略與乘車心得(2025 櫻花季)

靈跡島(Spirit Island)的固有開局模式 基礎+虬枝與利爪 (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