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醫療心得|醫中計畫在恆春的臨床經驗與反思
原文發於PTT medstudent板
前言:從醫學中心到偏鄉的轉折
之前曾在恆春旅遊醫院支援2次,目前剛離開而回到醫學中心,雖然對「醫中計畫」制度也有著許多困惑,
可是也時常於午夜夢迴時,就會回想起在那邊發生的許多經驗,恍如昨日...
從Clerk一直到CR結束近十年,除了支援幾家區域醫院分院外,
幾乎沒有離開過醫學中心,對於偏鄉醫療完全是一無所知且存有許多誤解,
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天,就被分發到離母院百里之外的國境之南,
那個只有在電影和假日無聊才會去的地方,竟然會變成了工作的地點。
偏鄉醫療的真實挑戰
在醫學中心,雖然人多而地位卑微,但是不管有什麼問題,都馬上可以尋求許多人協助,
當自己是該地區方圓50公里內惟二的專科醫師,
必須要想辦法做出可能的決定,不要砸了母院的訓練招牌。
許多人的腦海中可能會一句「在偏鄉吃不下看不懂就都轉啊。」
會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是沒有去過偏鄉,因為他們不知道,
要說服每位有需要的病人乖乖去百里外的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是多麼困難的事情,而病人若去大醫院被告知沒什麼了不起的問題,
對小醫院和醫師的信任度就只會更加下降,
偏鄉民眾在醫療上本來就不該成為次等公民,而其實派駐那裡的我們一直在努力。
在這裡因為身處醫療前線,有點算是半封閉系統,
病人並不總是能立刻到大醫院或下一間醫院,也不會有名醫的磁吸效應,
所以case的分佈較平均,而且都可以持續追蹤一段時間,
當然比較缺乏的就是進一步的診斷工具。
生活點滴與人際連結
來這裡久了,其實並不會孤獨寂寞,醫院的組成人員許多都是異鄉遊子,相處久了也會有工作革命情感,下班後遊子有家回不得,
自然會有許多活動聯絡彼此感情。
不管是醫中計畫也好,公費醫師也好,
包括許多復健科治療師或行政人員,都是來自遙遠的外地,
當我們內心都還曾經嘀咕怎麼被派那麼遠的時候,
才逐漸了解,原來有很多人是自願來到這麼遠的地方工作。
中南部的冬天,每天陰霾密布,讓人出門就心情沉重,
只有恆春天空一碧萬頃,雖然冬天落山風強到讓人出門會被絆倒。
以前的我,對於恆春半島的景點,只知道墾丁森林遊樂區,
兩個極南點(貓鼻頭、鵝鑾鼻)、三灣(白沙灣、南灣、大灣),
現在要我說出有什麼景點可以去,可能辦一場演講也說不完。
職涯影響與自我反思
點開facebook看到同期拿到專科的有些人,已經在國內外學會站上演講台,著作不知已有幾篇,研究也做的如火如荼,
回頭看自己,procedure技能荒廢和停滯了一大半,
醫學中心要求要寫的paper,也沒生出半個字,
惟二的兩篇作品,就只有在PTT的DSLR板發表了兩篇沒有SCI的廢文。
[作品] 我在墾丁‧天氣晴-恆春半島4個月[D610]
[作品] 我在墾丁‧天氣晴2-恆春半島5個月[D610]
結語:值不值得?
外派的感想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惟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如果不是因為,自己選了一個必須背負著精進procedure的包袱,
應該會是個十分難得的體驗吧。許多人也問我經歷這樣偏鄉的生活值不值得?
我想只能用《值得》的歌詞來回答吧。
「我們(恆春)的故事愛就愛到值得,錯也錯的值得,
是執著、是灑脫,留給別人去說,
用盡所有力氣不是為我,那是為你(母院)才這麼做....」
回到每天水深火熱的醫學中心之後半個月,
忙碌之餘看到Cerberi主任留言有感而發,一時想講也講不完,
當陽光,再次,回到那飄著雨的國境之南,
我會試著把那一年的故事,再接下去說完....
留言
張貼留言